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6日 出处:本站原创 (浏览次)
最近,总体的感觉智能家居的认知程度在指数级的增长。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了,接到了2个朋友的微信:
1、一个发了一段智能家居的视频,要跟我共鸣一下。
2、另一个住在澳洲某酒店,跟我描述了居住场景,热切地感受到了智能的美景,并急切地要求改造她的居住环境。
由此看来,智能家居真的要爆发了,是真的吗?
再来说说近期谈过的几个别墅客户,总结一下他们曾提出的问题:
1、小米的智能开关为什么这么便宜?为什么不给我使用小米?
2、为什么一个智能面板比一个智能手机还贵?
3、我不要奢侈品,我只要好用,请给我推荐。
站在客户的角度,这些质疑应该是必须的,解决这些质疑,是智能家居走向欣欣向荣的必经之路。但是,如果妄想用技术的方法去向客户解释(我们好像都这样做了N年),只能是死路一条。他们真的不该懂技术,就像我们买了盒饭,不该懂稻米的种植,不该懂蔬菜的营养成分,不该懂猪的品类。或者,我们买手机,只需要三个条件:好用,漂亮,买得起,耐用都已经很次要了。
那该如何解决这些质疑呢?这其中有二个关键的变量:必须和没必要是相对的;买得起或买不起也是相对的。
1、对功能的质疑——到底有没有用,用处有多大?
没有使用过,当然会恐惧。别人的描述,自己心里的预期,实际的效果,差距会令人咂舌。想想我们自己,在PM2.5严重超标,污染肆虐的今天,新风机或空气净化器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困扰了你多久?你如何决定的呢?咨询你认为的专家,到网上了解,还是问京东排名?
在《智能家居的刚需》http://mp.weixin.qq.com/s/rW3gtEvzwTaoUAW5TOyvBQ 和《智能家居是“伪命题”吗?》http://mp.weixin.qq.com/s/DqPHHvypynk77UtLuo_ANg 中,我对智能家居的刚需及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已经表达了一些个人观点。这里还要补充一点:不要把你认为正确的选择强加于客户,应该更明确地展示全部,任客户自己去选择才是良策。
我曾经认为,最便利的控制方式是轻触面板(操作简单),而客户认为没有墙装大触屏的智能家居不够高大上,控制方式不够前卫;我曾经认为,控制电动窗帘的基本方式是墙装面板,而客户认为轻拽一下窗帘最符合原始的操作习惯,植入到场景并在手机平板上单一控制,作为附加的控制方式是最佳选择。
对功能的质疑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恐惧操作习惯的改变。想想我们自己购买手机的过程,很多人不会轻易更换品牌,大多不是对品牌的忠诚度,而是拒绝学习新的操作系统、操作界面和操作逻辑。难道不是吗?同样的,不是最方便才是最好的。不要用理工科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客户,尽量保持原始操作习惯,逐渐附加更便捷的功能,让客户有逐渐更新,逐渐适应的过程才是最佳选择。
2、对价格的质疑——必要就买得起,不必须可以捡便宜试试看。
拿小米与智能家居系统的价格作比较,已经很常见了。我们一般会解释:进口和国产、民品和奢侈品,再就是总线和无线......,但这有说服力吗?如果有,只能来自于你在客户心中的信任程度,而非这些原因本身。
在大众的心目中,进口产品的质量会优于国产产品,但便宜得多还是可以尝试的。奢侈品是大家公认的,而智能家居产品连基本的品牌认知都没有,谈何比较,谈何奢侈?总线产品固然稳定性更高,但对将来的扩展可能会存在布线障碍。
所以,价格是重要的因素,定位的客户群体会不同。客户当然可以买小米系列的产品,一点一滴地去尝试,去试错,去更新,也可以选择整体定制集成。因此,报价(估价)应该前置,讲清楚区别,如果不对称就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3、对服务的质疑——可以托付吗?
在智能家居系统集成行业里,还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甚至相关的产品也不够知名。因此,建立基本的信任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建立信任的首要条件是“听得懂”客户的表达,进而按照客户的思路去提问,从而甄别客户的真实需求。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我们太急于把我们理解的倾诉给客户,让上帝把我们当“专家”,其实上帝们不需要专家,需要解决问题的助手。
总之,从大众或多或少认知了智能家居,到有欲望购买,再到掏钱购买,还有一个漫长的落地过程。让我们用一点一滴的积累去建立信任,用一年又一年的贴心服务去建立品牌。
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