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0日 出处:本站原创 (浏览次)
【著名小家电品牌网讯】近日,以小家电代工发家的艾美特集团在江西九江生产基地的第200万台电风扇下线。尽管该基地被视作其“智造”转型试验田,但实际上,受成本效益等现实问题制约,与真正工业自动化相去甚远。“对小家电企业而言,该半自动化就只能半自动化。”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坦承。其实,让小家电代工企业们尴尬的不只是“智造化”转型,还有市场的转型。在海外失去了代工成本优势后,转战国内市场发展自主品牌成了唯一出路,但品牌认可和同行价格的挤压,让他们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双失守。
不能回避的成本小算盘
为了提高生产效能,艾美特的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合作,定制生产线智造升级计划。在九江公司,对电风扇生产线上的核心制造环节马达加工线和制网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后,每条马达加工线上的人工需求量从原来50人降至10人,每条制网生产线也从原来100人手工改造成自动化,未来所需作业人工数需求将可降为20人。艾美特电器(九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万全向南都记者透露,此次改造共花费800万元。
然而,与动辄投资数十亿进行工业全自动化改造的家电巨头相比,在业内看来,这一举措充其量只算是从工业2.0阶段跨向工业3.0,离4.0还有遥远的差距。而这中间横亘着一座大山:即成本效益问题。蔡正富向南都记者坦言:小家电生产本来就不是专业化程度高的复杂生产流程,再加上现在中国市场的人力成本并不算高,就算政府大力提倡工业4 .0,没必要花费大力气来购买和研发昂贵的机器人。因为在蔡正富的账本里,传统企业自动化最终还需要考虑成本。比如12个人一套设备可能需50万-60万,如果可以减掉10人,现在一个人差不多要4000-5000块钱的成本,那么这个是划算的。但如果实现整个自动化生产,需要从德国聘请专业公司,仅仅搞起整个生产线可能就要投资两亿美金,因此纯自动化不划算。“我们的这个小生产线,人+自动化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自动化的部分也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这种极致,还是要考虑到成本。”
奥维云网研究院院长张彦斌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虽然现在人力成本还在可控制范围,但总有一天中国会进入德国等欧美国家的人力成本昂贵的阶段,全自动转型虽然不那么迫切,但是大趋势。另外,小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长,一套工业智能装备可以使用很久,虽然前期投资大,但是后期资金可以收回。
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始终无法回避。“智能流水线设备一般都在上百万元或千万元级别,很多中小规模的企业买不起。”生产工业智能装备的和氏技术董事长王丽萍向南都记者透露。
“智造”转型必然“烧钱”,钱从哪儿来?实际上,由于投资回报率偏低,对资本缺少吸引力,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融资难已成普遍性难题,即便是年收入破千亿的T CL集团,融资道路也是困难重重。T 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曾向南都记者透露,为了募集60亿元资金,他们“使了吃奶的劲儿,上门磕了无数头”,最终也只融到57亿元。
恶性循环怎么破?
没资金进行智造转型,则生产效益提升慢,导致投资回报率增长低下,进而影响融资。显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汇率波动影响、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等因素影响,如果生产效益的提升跑输“全球大盘”,中国代工厂在国际市场将逐渐丧失成本竞争优势。
蔡正富表示,现在出口越来越难做。日本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大大增加,越来越少的日本企业愿意购买中国的代工产品。而欧美市场近几年一直在压低代工的生产成本,艾美特已经很难达到欧美品牌商想要的低价格。南都记者留意到,2014年艾美特外销营收104亿台币,同比下滑9.17%。
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出改变。实际上,早在1994年艾美特就专门成立了内销部门,1997年开始逐步转向内销市场,去年10月投产的九江基地也是其正式将重心放回国内市场的标志。与深圳的老厂比起来,九江到国内各地距离都更加短,送货时间能从两三天缩短至一天,并能节约2000万元/年物流成本。不过,国内小家电市场饱和度非常高,以自有品牌转攻国内市场的道路也并非一蹴而就。艾美特2013年内销收入同比激增22.38%,但2014年则同比下滑了2.52%。
在市场转型推进困难的局面下,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尴尬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