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6日 出处:本站原创 (浏览次)
如同韭菜长好之后就会被菜农收割,在涂料行业里头,类似的“收割”行为同样不时发生。而当前正在被“收割”,是儿童涂料市场。
一家曾经在儿童涂料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中小型涂料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正在迷茫于企业该如何转型——放弃儿童涂料吧感觉不甘心,做其他产品品类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是继续做儿童涂料,似乎也已经没有重返昨日辉煌的希望。
儿童涂料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昨日辉煌
儿童涂料最早在市场出现可以追溯到2004年甚至更早。从那时起,儿童涂料产品便成为中国涂料市场的“大明星”之一。
到了2010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涂料产品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观念的确立,推动了儿童涂料市场的发展到达顶峰。一时间,儿童涂料成为涂料消费市场炙手可热的热点。
儿童涂料市场的快速蓬勃发展,也催生了众多涂料企业进入该领域分食蛋糕。有分析表示,高峰时市场上的儿童涂料品牌有数十个之多,无论是外资大品牌还是国内企业,都将拓展儿童场所用涂料的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不少专门从事儿童涂料生产和销售的涂料企业,便是在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的到来,又进一步营造出儿童涂料空前的繁荣景象。
然而,儿童涂料市场繁荣的背后,伴随的是外界的非难——似乎从第一款儿童涂料产品在市场出现开始,“概念炒作”的质疑便不绝于耳。综合多年来媒体对儿童涂料的质疑报道,不难发现其争议点在于功能界定上的模糊、无标准参照物以及价格高企之间的矛盾。
尽管质疑不断,但依然无法无法阻止儿童涂料市场向前推进的车轮。儿童涂料市场就这样被催熟。
转折点
事实上,外界多年来对于儿童涂料的质疑,其落脚点都在于缺乏权威的、有说服力的产品标准上——一直以来,因应市场需求凭空出世的儿童涂料被认为是生硬造出来的涂料产品品类,国家标准甚至行业标准的缺失使它始终难获正名。
没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企业在生产中只能采用了自身的标准。甚至有企业声称其儿童涂料产品生产标准远远优于内墙涂料国标要求,但依然不被外界接受——质疑者认为,如果只能按照内墙涂料国标衡量儿童涂料的功效,那么企业存在“抬高价格”之嫌。
也因此,制定儿童涂料国家标准成为涂料业界的一项迫切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漆国标《儿童房装饰用水性木器涂料》获准立项,2015年7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并公开征求意见;2015年《儿童房装饰用内墙涂料》国家标准也获准立项。这两个儿童涂料国家标准分别于2017年和今年5月颁布施行。
然而等到儿童涂料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儿童涂料市场的格局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市场成熟之后,以往百花齐放的儿童涂料市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进场;而大企业的到来,宣布曾经活得风风光光的中小型企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收割者”
尽管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然而从内墙涂料通过“拔高标准”而细分出来的儿童涂料产品,在质疑声中仍能保持一派繁荣的景象,也造就了企业的“惰性”并缺乏危机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涂料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形成绝对领先的优势。
这也使得儿童涂料市场格局的转折变得顺理成章:缺乏核心优势,品牌知名度便成为制胜法宝,能够轻松俘获消费者眼球。因此,当涂料行业的大企业裹挟知名品牌开始进入或者加大力度挖掘儿童涂料市场的时候,曾经在“繁荣乱世”中尚能分得一杯羹的以儿童涂料为主的中小型涂料企业,其市场空间便很快受到蚕食。
而讽刺的是,这种现象的发生似乎与儿童涂料国家标准的制定密切相关。曾经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急切期盼并努力推动儿童涂料国标出台的众多儿童涂料企业,最终却成为“收割”的对象;而大企业则通过参与制定儿童漆国家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再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无形中步步挤压小企业依靠入市早获得的、无核心优势的市场空间,后来居上。
这便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状况——在市场空间受到持续压迫的背景下,曾经的儿童涂料领域的“明星”企业或品牌遭遇发展上的迷茫就毫不意外了。
但现在,当没有了外界关于标准的质疑与关注,儿童涂料市场的表面繁荣现象似乎也悄然落幕,剩下的只是那些大企业们将儿童涂料作为常规业务慢慢“享用”。另一面,中小企业被迫追逐下一个风口,然后等待大企业的收割。
又一个轮回开始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