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8日 出处:互联网 (浏览次)
这也顺便促使上半年以来被大众媒体炒得火热的新风系统得以安家,空气净化空调的前景被认为堪忧。实际上,新风和空净之间,一个用来通风一个用作净化空气,并非水火不容的替代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大金全效家用中央空调早已实现“空净合一”。反而在海尔推出的除霾空调中,笔者发现其运用的新技术IFD净化技术,这也是空调实现净化功能的主要技术之一,属于静电集尘技术的一种,相比于被动的过滤技术,它属于主动吸附技术,但因自身技术缺陷而在市场上占比较低。
衡量空气净化是否有效的最重要指标是洁净空气量和累积净化量。由于静电集尘的技术原理导致其无法突破单次过滤效率的瓶颈和对臭氧浓度的控制。一般而言,HEPA滤网的单次过滤效率可以达到99%,但是静电集尘技术只能达到70%。例如在PM2.5浓度达到300的区域,HEPA过滤网一般需要3个月更换一次,但是静电集尘技术产品的集尘网必须每周水洗一次,否则停留在上面的污染物会导致二次污染。换句话说,当这种技术应用于空调上,用户必须定时记得清洗集尘网。值得一提的是,自清洁技术清洁的是蒸发器而非集尘网,同在两年前TCL空调便已实现自清洁技术。
使用过采用IFD净化空调的业内人士也向家电网表示,这种技术初始CADR值虽高,但是衰减快。“两根烟下去,性能掉一半,两周之内要清洗一次。”
有细心的业内观察人士向好拾网表示,在空气产业上,不同于美的和格力,从百度的搜索栏出发,海尔空调在形象上的维护几乎处于完美境地,并擅长将自己打造为“行业第一”、“世界第一”。但现实是在一切有机可循的大数据时代,无法遮掩和挽救其在空调业的落后局面。作为空调三寡头之一的“老三”,海尔空调也是三者之中唯一一个市场份额仅为个位数的品牌,而在五月份单月的数据上,海尔空调的市场份额疑似掉线,被身处二线阵营的“电商之王”奥克斯空调以8.9%的内销取代。近年来,格力持续占据空调市场半边天,同时极力打压同行者,而美的空调份额则呈逐年递增状态,但海尔始终无法突破个位数,在三巨头中越来越跟不上步伐的同时,其战略定位似乎也与众不同,当美的通过德国库卡走工业自动化道路、格力走光伏和新能源道路时,海尔仍然拘泥于已经毫无新鲜感的产品智能化上。
分析人士称,从产品差异化上来看,在一线龙头的市场缝隙觅食的二线品牌走差异化道路比前者更有经验,作为巨头仍然拘泥于产品属于明显自我降格。
随着如今市场集中度的持续提高,巨头们的吸纳能力也越强,“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恒强,而弱者会越来越挂不上墙壁。根据海尔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空调业务同比增长51.7%,受益去年去库存的背景下低基数以及夏季高温拉动终端市场需求。但今年以来空调库存屡次触碰红线已是共识,去年行业整体低基数阶段不再,爆发性的同比半数增长会受到影响,可持续性的增长让人存疑。
巨头间的竞争和二线龙头的渴望上位,使得虎视眈眈的空调市场利润率压力大增,而在一线品牌中,海尔既要警惕越来越靠近的二线龙头,更要警惕被两寡头格局分割的风险。根据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空调业务净利率约4%,而格力的净利率则在14%,可见空调业务的净利率提升能带来公司业绩的弹性。分析人士认为,盈利能力的关键体现在运营和成本管理上,需要明确转型。公司应加强运营管理,若能降低期间费用率,也将贡献明显的业绩增长。
2017年前5个月,国内空调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产销增速明显。然而在房地产调控之下,一二线城市的销售业绩明显下滑,空调市场因地产景气度下降带来较大影响。据数据统计,2016年由地产拉动的空调需求仅为36%。地产滞后效应在不断削减消失,严冬的到来被认为已是大概率事件。空调旺季的需求更多的来自天气和更新需求,而为了不靠天吃饭,空调开始依靠被过度营销的新风系统抢占正在洗牌的空净市场来换得一部分改善性需求的增长。新风系统能否为空调市场吹来“新风”尚不能定夺。
目前,空调业除龙头格力、美的外将持续迎接竞争压力的挑战,而仅个位数的海尔也成为竞争格局变迁中的一位,面临挑战。在曾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主导的空调三巨头竞争格局中,国内外市场年度出货总量超过1000万台的品牌仅有两家,这一格局已维持十年之久。
在白电业,拥有清晰定位和绝对研发实力的全球化科技公司美的稳坐寡头位置,格力虽在多元化道路上尚未走通却在空调市场稳坐霸主地位,从空调产业渗透到体量巨大的光伏产业及新能源两大国家积极扶持的产业布局想象力也在展开,海尔虽一直处于三巨头行列,座位却在不断被边缘化,空调业的一线阵营正在形成裂变,数字“三”不再适用于任何情况,如若没有突出表现,双寡头或二线上位的可能性一直存在。
空调从业人士认为,受到空调产品的巨大差异化,海外的需求开始放缓,海尔在国际业务与GEA的整合上如若不及预期也会带来风险。海尔收购的只是通用电气GE的白电业务,其优势集中于厨电业务。在北美地区,GEA的净利率不如竞争对手惠而浦(高出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海尔意欲借助COSMOPlat平台从一个公司走向品牌平台化,当其他企业复制所谓的“海尔模式”取得成功,也终究无法解决自身的核心问题,对成功的复刻和提供一个机密分享的平台更无法解决中国制造业多年来面临的核心问题,“复制成功”只会毁了制造业。在产品和品牌上兜圈子,曾经不穿衣服也无所畏惧的“海尔兄弟”在接下来的“高温天气”中可能很难竖起“大拇指”。